19日,由江蘇省工商聯主辦、13個(ge) 設區市工商聯協辦的“潮湧揚子江—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江蘇民營經濟圖片展”在南京江寧啟動。 朱曉穎 攝
中新網南京12月19日電 (記者 朱曉穎)江蘇省人大常委會(hui) 副主任、省工商聯主席許仲梓19日在南京表示,改革開放40年來,江蘇民營經濟邁上了康莊大道。從(cong) 上世紀80年代的模式創新,到1990年代產(chan) 權製度改革,江蘇誕生了大批民營企業(ye) 。進入新世紀,民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,從(cong) 與(yu) 國資、外資“三足鼎立”,到占據全省經濟“半壁江山”。至2018年9月,江蘇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55.4%。
19日,由江蘇省工商聯主辦、13個(ge) 設區市工商聯協辦的“潮湧揚子江—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江蘇民營經濟圖片展”在南京江寧啟動,許仲梓出席並致辭。
江蘇是近現代民族工業(ye) 發祥地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,江蘇省民營經濟經曆了從(cong) 無到有、從(cong) 小到大、從(cong) 弱到強的過程,在發展全局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,占據了全省經濟總量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19日,由江蘇省工商聯主辦、13個(ge) 設區市工商聯協辦的“潮湧揚子江—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江蘇民營經濟圖片展”在南京江寧啟動。 朱曉穎 攝
據江蘇省工商聯統計,目前,江蘇超過五成的GDP、六成的稅收、七成的企業(ye) 研發投入和社會(hui) 固定資本投資、八成的新增就業(ye) 崗位、九成的高新技術產(chan) 值來自民營經濟,即“五六七八九”。民營經濟已經成為(wei) 江蘇省經濟增長的“主力軍(jun) ”、科技創新的“主動力”、就業(ye) 創業(ye) 的“主渠道”,成為(wei) 支撐江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截至今年9月底,全省私營企業(ye) 、個(ge) 體(ti) 工商戶累計登記戶數為(wei) 845.5萬(wan) 戶,比上年底增加19.4萬(wan) 戶。
當天開幕的圖片展,是江蘇省民營經濟界為(wei)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集中匯報和獻禮。展覽通過大量曆史照片,從(cong) 發展篇、商會(hui) 篇、創新篇、人物篇、責任篇、黨(dang) 建篇6個(ge) 方麵,重溫了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大地發生的喜人巨變,展現了民營經濟的盎然生機和蓬勃力量。
江蘇民營企業(ye) 家代表、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相關(guan) 人員、江蘇省工商聯在寧人員、部分行業(ye) 商會(hui) 代表等人士參加了啟動儀(yi) 式。
19日,由江蘇省工商聯主辦、13個(ge) 設區市工商聯協辦的“潮湧揚子江—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江蘇民營經濟圖片展”在南京江寧啟動。 朱曉穎 攝
南京G22恒峰自動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胡歙眉在看展後非常感慨。她原本是東(dong) 南大學教師,因受到鄧小平1992年視察南方談話的鼓舞,決(jue) 心“下海”創業(ye) 。1993年,她瞅準自動化行業(ye) ,來到南京江寧開發區創業(ye) ,“今天辦圖片展的地方,那時還是一片農(nong) 田”。當時,國內(nei) 自動化領域是進口產(chan) 品“一統天下”,她和團隊立誌要做“中國人自己的自動化產(chan) 品”,生產(chan) 研發了在自動化領域有著“皇冠上明珠”之稱的分布式控製係統(DCS),首套係統在南京下關(guan) 電廠投運。慢慢地,他們(men) 在國內(nei) 打開了市場。
伴隨改革開放的浪潮,企業(ye) “走出去”的腳步越來越遠,如今南京G22恒峰的自動化產(chan) 品已銷往亞(ya) 洲的印度、巴基斯坦及非洲各國。“我們(men) 乘上了改革開放的東(dong) 風,相信民營企業(ye) 未來的發展會(hui) 越來越好。”胡歙眉說。
19日,由江蘇省工商聯主辦、13個(ge) 設區市工商聯協辦的“潮湧揚子江—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江蘇民營經濟圖片展”在南京江寧啟動。 朱曉穎 攝
“我是伴隨國家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企業(ye) 家中的一份子。”鎮江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正東(dong) 回顧,1988年,他在鎮江電子設備廠擔任廠長,廠子雖然不大,但他在這裏得到鍛煉和成長,3年後順利達成工廠各項指標,被調到鎮江液壓股份有限公司(前身)工作。這家企業(ye) 是當地有名的“困難戶”。在他的帶領下,企業(ye) 一步步擺脫困境、起步發展。隨後,經過國有企業(ye) 改製為(wei) 民營企業(ye) ,以及股權結構調整,潘正東(dong) 成為(wei) 這家民營企業(ye) 的董事長。如今,他們(men) 成為(wei) 製造業(ye) 內(nei) 單項產(chan) 品的“單打冠軍(jun) ”。
“我們(men) 這一代,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。站在新的起點上,民營企業(ye) 將珍惜舞台,抓住機遇,繼續前行。”潘正東(dong) 說。(完)